流通紀念幣有哪幾個分類?流通紀念幣應該如何辨別?
流通紀念幣是為紀念國際或本國的政治、歷史、文化、體育等方面重大事件或杰出歷史人物或珍稀動植物等,中央銀行發行的普通金屬紀念硬幣,這種紀念幣可按它實際面額進入流通領域,流通紀念幣多數被用于收藏,流通紀念幣大致可分三類:
1、特種流通幣 自1993年6月15日第一枚珍稀野生動物大熊貓幣問世以來,特種流通幣已發行了10枚,每種發行量均為600萬枚,面值都為5元,材質為紫銅。目前,每枚平均升值率大約在9倍左右,在所有紀念幣中升值幅度最小。由于這類特種流通幣的發行數量合理,其中三分之—又發行在國外,國內發行僅400萬枚左右,且10種為1 組,可成為獨立的套系,是一種無時代性影響的觀賞幣,潛在的功能超過了流通紀念幣。雖然它的升值率與世界各國紀念幣的升值率相比,還是屬于比較高的,但它的收藏投資風險遠遠比國內流通紀念幣要小得多,因此在新一輪收藏投資熱潮面前,特種流通幣被充分看好。惟一令人感到頭痛的是,當前特種流通幣的非法偽品比流通紀念幣多,而且鑒別難度也大于流通紀念幣,作偽者用電子開模的;高科技手段胡作非為,鑄出的偽品幾可亂真,如果稍有疏忽,就有可能蒙受損失。
2. 非流通紀念幣。這類紀念幣自1980年開始發行,至1984年停止,一共發行了4套21枚,面值全部為1元,材質為黃銅,發行總數僅4萬枚,再加上人民銀行大多精美密封裝幀后向全世界發行,國內留存數量屈指可數。1984年以后,中國人民銀行已停止生產和發行新品種,但它的升值功能沒有停止。截至目前,這類紀念幣平均升值率已超過了400倍,預計今后仍將會繼續升值。
3.流通紀念幣 。自1984年10月1日首發至今,共發行了65套97枚,面值有l元和1角兩種,目前平均升值率 大約在50倍左右,其升值率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國的紀念幣,居世界第一。此類紀念幣今后是否永遠以高倍率獨立于世界各國紀念幣之上,國內錢幣界頗有爭儀,說法不一。
然而,流通紀念幣也不乏有贗品出現,所以金銀幣收藏者還要注意流通紀念幣的真假鑒別:
一,比大小:真紀念幣的直徑與厚度都有統一的標準,每枚幣的外形尺寸都相同;而假紀念幣是以真幣為母范,用電腦跟蹤法進行仿樣,并開鑿模具,重新精密鑄造的,其外徑與厚度肯定比真幣略小略薄些,細心的錢幣愛好者只要將真幣與假幣放在一起自習揣摩,就會發現假幣的手感比真幣略小一些,且每種假幣的大小程度略有不同;
二,看“面相”:真紀念幣是機械壓制版,幣面光滑,圖像凹凸清洗精細,只見柔和光彩而不會產生反光;假紀念幣制作工藝不同,采用精密鑄造法,在假幣成形后再進行表面拋光處理,故假幣看上去“面相”發白,很不自然。五元面值的紫銅材質珍稀動物假幣與真幣相比,則顏色偏黃偏淡。真幣圖案文字輪廓深俊挺括,假幣字體圓滑、模糊不清。由于假紀念幣是翻砂版而不是用機器沖壓而成的,因此用高倍放大鏡觀察幣面有極細微的砂眼;
三,聽聲音:假幣的制作方法、金屬含量、幣身重量、幣邊齒數等與真幣都有一定差別,故輕輕敲擊就可發現假幣發出的聲音沉悶、散亂,如鐵片聲響;而真幣發出的聲音清脆、集中,感覺聲音的剛性強一些;
四,稱重量:建行、西藏、寧夏、內蒙古等早期發行的流通紀念幣都是采用鎳銅合金制作的,重量為9.32克;而假紀念幣是翻砂版,其緊密程度遜于珍品,況且兩者的金屬含量也略有區別,假紀念幣實際重量比真幣輕1-2克。